随着最后一片雪花状屋顶板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上安装完成,北京赛区所有冬奥会场馆已于年内全部完成建设任务,这标志着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十大场馆全面转入赛事准备阶段,一座座凝结着中国智慧与工匠精神的冰雪圣殿正以崭新姿态迎接全球冰雪健儿的到来。
匠心独运的场馆集群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成为新地标,这座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场馆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不仅可实现精准温控,每年还能节省约200万度电,其1.2万平方米的冰面面积相当于一块标准足球场,赛后更将打造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冰上运动中心。
与之相邻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已成功转型为"冰立方",通过在游泳池内搭建可转换结构,实现了爱游戏官方网站夏季水上项目与冬季冰上项目的无缝切换,这项技术突破为全球首创,不仅保留了原有水上功能,更在冬奥会期间将承接冰壶比赛,成为世界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奥运场馆。
国家体育馆作为2008年夏奥会遗产,此次改造特别增设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冰球比赛场地,同时升级了运动员更衣室和训练设施,这座双奥场馆的华丽转身,充分展现了中国对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的深刻理解。
城市中心的冰雪明珠
首钢滑雪大跳台作为北京赛区唯一的雪上项目场馆,其设计灵感来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与首钢工业遗址完美融合,这座永久性保留的大跳台不仅是 AYX SPORTS 冬奥历史上首座与工业遗产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更将成为世界首座永久性滑雪大跳台场地。

五棵松体育中心通过升级改造,实现了六小时完成冰球与篮球场地转换的技术突破,其配备的30x60米和26x60米两种尺寸冰场,可同时满足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不同项目需求,为赛后多元化运营奠定基础。
首都体育馆历经两年改造,在保留外立面历史风貌的同时,内部设施全面升级为符合最高标准的冰上竞赛场馆,这座承载着中国体育记忆的建筑,将在冬奥会期间见证花样滑冰与短道速滑的精彩对决。
专业完善的配套保障
新建的冬奥村依山就势而建,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布局理念,赛时可提供2338个床位,所有建筑均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屋顶安装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超过30万度,赛后,这里将转型为人才公寓,继续服务城市发展。
国家会议中心作为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其改造工程充分考虑了全球媒体的工作需求,配备了最先进的通信设备和专业服务设施,将为逾万名注册记者提供全方位保障。
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等配套训练设施同样达到比赛标准,这些场馆在赛时将为国家队训练提供保障,赛后将对公众开放,助力冰雪运动普及。

科技赋能的智慧场馆
这些场馆建设中处处体现着科技创新的力量,所有新建冰场均采用环保型制冷剂,温室气体排放趋近于零;看台座椅八成以上为可拆卸设计,便于赛后改造;无障碍设施全面覆盖,彰显人文关怀,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场馆均建立了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监控实现节能运行,冰丝带"的能耗指标较传统场馆降低20%以上。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表示,这些场馆建设严格遵循"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要求,所有场馆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同步制定了赛后利用方案,确保奥运遗产能够长期造福民众。
随着十大场馆的全面竣工,北京这座全球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正以完善的设施、饱满的热情迎接2022年冰雪盛会的到来,这些凝结着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场馆,不仅将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更将在赛后持续推动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为城市留下宝贵的奥运遗产。